7S结构是《日本的管理艺术》最为出名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是帕斯卡、艾索斯和《追求卓越》一书的作者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在1978年6月所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中形成的。当时后两位作家已经开始对那些成功的企业展开调查。对这个框架的形成过程在《日本的管理艺术》中进行了描述。
最初,这种会议是在4个人中进行的。帕斯卡回忆:“艾索斯说他对此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他提到哈佛有一个叫查克·吉布森(Chuck Gibson)的人曾经建立过一种由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和系统(system)组成的架构。在他所负责的哈佛大学PMD项目中曾进一步发展过这种3S架构。那我们何不在星期一开始讨论战略;星期二讨论结构;星期三讨论系统呢?艾索斯说他自己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需要添加进框架——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 goals)和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我因写作《日本管理艺术》所做的研究而对共享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艾索斯坚持最高目标,而我提出了方式(style)。于是,我们在讨论开始时就有了7S结构中的5种。”
艾索斯和帕斯卡劝说沃特曼和彼得斯使用头韵法。后来彼得斯和帕斯卡建议需要增加另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关注的是时机选择和具体实施。艾索斯和帕斯卡建议将它叫做“次序” (sequencing)。
麦肯锡公司的朱丽安·菲利浦(JulianPhillips)也参加进讨论。他强烈要求用“人员” (staff)来代替“次序”。“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太喜欢次序这一说法,因此它很容易就被放弃了。”艾索思和帕斯卡说: “彼得斯建议应该将人(people)和权力(power)包含进来(艾索斯在哈佛时,曾经提出‘人的聚集’ (aggregate of people),所以这就使我们有可能达成共识——人员是解决众多问题的一种因素。于是7S架构形成了。”
7S架构 (strategy, structure, skills, staff, shared values,systems and style)像一本备忘录,非常直观地提示组织应该关心哪些问题。7S架构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尽管它只是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作了一般性的陈述,毫无过人之处(汤姆·彼得斯最初认为它土气十足——尽管一年后在他和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中也使用了这种架构)。帕斯卡也在随后出版的《边缘管理》一书中写道: “这种框架除了列举出管理者应该关注的7种重要因素以外,再无其他特别之处。数字7也没有任何神圣之处。它也可能是6S或者是8S架构。像7S这种框架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地使研究者对研究富有兴趣。”
7S架构提供了一种比较美、日管理差别的方法。帕斯卡和艾索斯得出,日本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对于7S架构中“软S”——风格、共享价值观、技术和人员——的关注。而与之相反,西方则将注意力放在所谓“硬S”上——战略、架构和系统。
《日本管理艺术》出版以后,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向“软S”研究转移。而这究竟能否引领西方企业界纠正帕斯卡和艾索斯所发现的这种不平衡,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