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良师益友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人提供建议和指导帮助另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发展。这种关系在艺术领域存在了几个世纪:过去音乐家和画家拜倒在大师——他们的良师的脚下,向他学习。如今,体育界明星经常有私人教练,一个负责其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人。
企业高管是最晚求教于良师的群体,有时,他们的良师是本组织内部的另一个人,但是,经常是外部人。良师与高管教练不同,因为他们需要对自己提供建议和指导的人的工作有整体的了解,教练只是在尽力传授具体技能。
商界对良师指导热情高涨有以下几个原因:
高管们意识到:变化的速度在加快,要想成功,必须增强对其意义的理解。良师指导(尤其是外部人)被看作是一种能帮助他们扩大视野的途径,看清自己管理的企业运行于其中的大环境。
高管们又重新开始注重人的重要性,商界就像网球或田径一样培育了自己的明星(如理查德·布兰森爵士,杰克·韦尔奇或梅格·惠特曼),明星需要其他人帮助保持光环。参加会议和研讨会对他们的发展和培训还不够,他们需要与自己信任的人一对一(一个人对一个人)工作,这些人本身不必是出色的管理人,就像一个网球教练未必是一个出色的网球球星一样。但是,他们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所指导的人所面对的技术和心理问题。
高管们意识到(更确切地说,是表现出这种意识)在公司的上层很孤独。现在普遍承认高级管理人员不可避免地与外界隔绝,能与之谈话的人也受限。组织外部的良师能从宽泛的角度看问题,也能公正地,非对质性地谈论问题。
管理人可以请人指教,同时也可以做别人的良师。如同体育明星,可以做体育界年轻的后起之秀的良师,同时自己还在参加体育比赛,也在受人指导。
然而,请人指教不能偶然发生,应该正式一些,安排时间定期见面。但是,见面时不应该规定议程表,只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谈好的交际技巧和可以出来消遣的时间。
在美国无论在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请良师指教的做法很流行。在其他国家,广泛使用的公司不多,但是越来越受欢迎,普及的速度很快,有些人已开始担心企业正在吸引坏风气。精神治疗医师和专业顾问史蒂文·贝格拉斯写道:一些“以前的运动员、律师、商业专家和顾问”现在已成为高管教练,他们的所做“弊大于利”。他说:他们看不出“一个问题高管和一个有问题的高管之间的区别”。前者需要培训,后者需要另一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