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成长的,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身体的成长自然而然,是人类的本能,从一个人诞生起,即使不注意,身体也会自顾自地成长起来,然后,遵守生命的法则,身体又逐渐老去。这个过程不可逆转,人们可以通过锻炼来促进身体的成长,让身体更为强壮,进而抵御各种疾病,减缓衰老。而精神的成长,必然通过学习得来。精神之花需用学习汲取智慧的泉水来灌溉,否则会干枯。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就是一堂课。每个人都被强制要求出席,不允许有掉队者。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要求他的学生每日自省,自省的内容包括四问:1)你的身体有没有进步?2)你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你的工作有没有进步?4)你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要知道,每天都成长、进步,并不是什么对圣人、贤者的特别要求,每一个人,如你、我,都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而在人生的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绝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正如陶行知的四问所指出的,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各个方面都需要学习和进步。
人生这堂课没有课间休息,婴孩的第一声啼哭敲响了上课铃声,直到垂垂老去,闭上的眼睛才无声地宣告课程结束。用一句我们十分熟悉的话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无时无刻不可以学习。
有一次,我经过复旦大学,一时兴起,下车漫步于校园之中。遇到两个日本人,摸约六七十岁的光景,他们向我问路,恰好我来过一次,知道怎么走,就顺便当起了导游。一路闲聊,才知道他们是退休后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两个花甲老人,到了这般年纪,还敢于前往新的国度学习,敢于开辟人生新的领域,实在令人敬佩。
人生这堂课,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导师。
孩子,要谨记,学习绝不仅限于学校的一方天地。在学校,你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但出了校园,还有一个更广阔意义上的学习伴随着你。
你还这么年轻,你的人生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我希望你认识到人生这堂课的必要性。试想,如果停止了学习和成长,你认为人生还能剩下什么?我希望你能够像那两位老者一般,不管到了多少岁,都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憧憬和热情,孜孜不倦地学习。同时,就像我经常和你讲的,善待每一个人,不要轻易地去批判他人,也不要因为某个人身上的某些缺点就拒绝与对方交往。因为你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待人生这堂课,更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你爷爷是私塾师,记得我小时候读书,他对我的坐姿要求非常严,动来扭去或用手撑着下巴绝对是要打手板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坐姿不好影响学习的效率,当然,这也是考虑之一,更重要的是,在你爷爷看来,坐姿是学习态度的重要体现,一个人,持什么样的态度,就决定了他怎样做事。一个吊儿郎当的人,他很少会是个好学生,正如一只慵懒的只知道晒太阳的猫,它很少能学好各种擒拿老鼠的技能。学习的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自不必我多说,你在学校应该没少听老师说:“学习要有方法……”
人生这堂课只上一次,你没有补课的机会。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让他的学生穿过一片玉米地,允许每个人掰一根玉米回来,但只能掰一次。几个学生各自拿着一根玉米出来,却纷纷请求苏格拉底能否让他们再来一次,因为他们使用过这仅此一次的权限后,又发现了更大的玉米。苏格拉底笑着对他们说,这就是人生,你没有第二次。
就态度而言,可以想到许多,有一点我希望你务必做到:一定要“好学”。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只有你自己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你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否则如一头牛,打一鞭子才向前走一步,这么勉强地前进又有什么意思呢?学校的学习也是一样,喜欢你的学习,学会享受学习,学习对于你而言才是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否则便像某些大学生,高中的时候被逼着没有办法,死记硬背也将考试成绩提高到一定分数,待考上大学后,一旦没有了鞭策的动力,仿佛要发泄压抑已久的反抗情绪,连同苦痛的高中生活一并,将高中学得的知识忘得一千二净。可见,被逼着学习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是极其难受的。
就方法而言,这正是以下我要向你阐述的: (1)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2)博学而笃志; (3)切问而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