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瑞•马克思渥锡(Gary Maxworthy)在职场一待三十年,直到遭逢悲剧才重新检视人生的优先目标。他离开了职场,出发去寻找真正的人生目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新的自我,并且踏上了此生最重要工作的路途,那就是对抗饥饿。
以上是一则典型的人生「再造」故事,类似的故事随处可见,俨然是人生下半场的典范。励志专栏充斥着重生再造的秘诀;金融服务业的广告呈现着婴儿潮世代步入中年,愉快经营民宿和果园的画面。针对四十岁以上女性提供生涯建议的《More 杂志》,甚至赞助了一系列的「再造」会议。
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是,退休这件事正被再造,甚或捏造。
不可否认的,重生再造的故事具有英雄式的诉求,尤其吸引五、六十岁的人,这些人正面对新的人生阶段,亟欲展开精彩的另一章。这种激昂论调当然会击败负面的叙述:你退休的年纪到了、一切都玩完了,事业巅峰已逝,你只剩两个选择,不是勉力撑住,就是跌入谷底。
尽管这些故事激励人心,但我却越来越相信,这种「再造」的神话,这种和过去一刀两断而获致重生的浪漫情节,不但不切实际,而且会产生误导。我甚至认为它其实有害,会阻碍中年的人生再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再造」并不实际,甚至并不讨好。基本上,它太工程浩大。究竟有多少人能像高超的魔术师一般,挥别过去再从零开始,打造全新的自我和人生?当然,这不是不可能,但至少在好莱坞以外的真实世界里,它很少发生。
尤有甚者,「再造」神话隐含的假设是,过去虽是我们生命经验的累积,但却是必须漠视和抛弃的包袱。难道数十年来的技术和学习、失败和成功,都不值一提?难道我们不该在智能和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再整合,而非再造
多年来,我研究人生下半场开创新局,五十岁以后才完成最伟大事业的人。我相信,这些人的故事中最有力量的模式,是「再整合」(reintegration)而不是「再造」(reinvention)。这些大器晚成的企业家以创意贯穿累积的知识,同时在延续和变化中取得平衡,所萃取出来的新观念几乎总是深值于过去的努力。
上述看法可以从430位「人生目的奖」(The Purpose Prize)得主的事迹中,得到清楚的证实。这个奖每年颁给人生下半场才开始的杰出企业家和创新者(由我所创办的Encore.org赞助)。盖瑞•马克思渥锡是2007年得奖者之一。
盖瑞年轻时听到肯尼迪总统的呼吁,一心想加入「和平工作队」(Peace Corps)。但是现实让他无法圆梦,他必须工作养一家子人。因此他便在营利的食物配销业,一路工作了32年。后来,他的太太死于癌症。这场悲剧迫使他重新思考人生,尤其是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于是盖瑞加入了「和平工作队」在地的姐妹组织「美国志愿服务队」(VISTA),该组织睿智的指派他到旧金山食物银行工作。
盖瑞很快的了解到,食物银行只发送罐头和加工食品。过去在食物配销业的经历让他明白,全州每天有大量新鲜食物只因卖相的瑕疵,便被种植者丢弃。于是他运用保存大量食物新鲜度的知识,发起了「从农场到家里」(Farm to Family)行动,将原本会被丢弃的新鲜营养食物,运送到加州和其他地方的食物银行。
当年,盖瑞如果成为年轻又有抱负的和平工作队员,他可能可以做点好事。但是,工作了大半生之后,他才能做到真正了不起的成就。他将一直被视为互相矛盾的经验和创新,两者整合起来。或许你可以说,他只是运用了自己熟知的信息,但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常识,却发挥了极大的效用。2013年「从农场到家里」的行动共运送了超过一亿磅重的食物。
同样的模式,我可以再说上百个例子。这些例子都诉说着同样的意义:「再整合」的实例比「再造」的神话更符合现实,而且我认为也更撼动人心。它们肯定了过去人生所学习的一切具有价值,也提醒我们,改变的种子往往已经深植于我们心中,无论是多大的改变。
抛开永远年轻的迷思
那么,「再造」的迷思既然功用存疑,为什么它仍然持续不坠?我认为答案深藏在美国的文化特质和历史中。文学评论家刘易斯(R. W. B. Lewis)1955年的管理学书籍著作《美国亚当》(The American Adam),阐述了这项文化特质。他写道:美国人从最早期的拓荒开始,便着迷于脱离过去、打造全新文化的理想。例如:在十九世纪「年轻美国」(Young America)运动时期,一篇1839年刊登于杂志的文章如此说道:「我们国家的诞生是新历史的开端……让我们完全脱离过去,只有和未来连结。」
劳伦斯(D.H. Lawrence)在1923年发表观察,认为以新事物为荣而扬弃旧事物的观念,形成了「真正的美国迷思」。他如此叙述:「美国一开始在陈旧、皱折的皮层中痛苦扭动,然后旧皮一层一层的蜕去,全新的年轻生命逐渐诞生。」
这个观点不但影响着我们对年轻的看法,也影响着对中年以后的看法。所谓「黄金岁月」(Golden Years)的退休迷思,是建筑在第二个童年的梦幻之上,强调一边变老、一边游玩。我们以年龄来划分退休族群,目的不只为了避税,还为了逃避「年老」的概念,说来有些矛盾。如果每个人都是老人,那就等于没有人是老人。
我认为,这就是「再造」迷思伤害最大的部分:不但着迷于「重生」,还着迷于「年轻」,即便「年轻」已然流逝。今天我们把70岁当成50、60岁,甚至是40、30岁来看待,而50岁简直就当成青少年了。
所以,在这个许下新年愿望的时节,让我们不要陷入「再造」的迷思,而要多想想如何整合自己过去累积下来的知识,以此重新出发。正如艾文艾利美国舞蹈剧团(Alvin Ailey)台柱多布瑞莎(Elizabeth Roxas-Dobrish)所形容的:「所有生命灌注于你的东西。」
随着最年轻的婴儿潮世代即将满50岁,美国又迈入另一个老年化的阶段。让我们来思考如何推广一个崭新的美国精神,抛开「永远年轻」的迷思,拥抱人生经验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