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结晶。但是我们选择使用的字眼,不只反应我们的思维模式,还会塑造思维模式。我们所说的内容,以及说的方式,其实会深深影响公司的企业文化。想要改变态度与行为,第一要改变的就是惯用的语言。为了激励创新,加强新想法的对话极为重要。
几年前,我们任职的IDEO公司接待吉姆.维尔顿(Jim Wiltens)来访,维尔顿是户外运动家、作家、冒险旅行家、讲者,同时自己设计一套教材教导一些北加州学校里天赋异禀的孩子们。在他的课程中,他强调正向字汇的力量。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例如你从不会听到他说「我不行」。他会用较有建设性的语气来表达那种情绪,强调可能性的那一面,例如「如果我做到…的话,我应该就行的。」他实际上曾告诉学生,如果能抓到他说「我不行…」,就付给他们一百美元。
你以为吉姆的方法对成人来说可能过于简单吗?别这么肯定。当卡西.布拉克(Cathie Black)接任赫斯特出版公司(Hearst Magazines)总裁时,注意到该公司负面用语的说话方式塑造了一种环境,容易抹煞新想法。一位亲近该公司的人透漏,负面的词汇早已成为一些高级管理者的口头禅。因此布拉克告诉她的资深主管团队,如果他们说出「我们已经试过了」,或是「那个方式没用」,她便会罚他们十块美元。(注意高级管理者和老师的区别,在于主管处罚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当然,十美元对赫斯特的主管来说算是很少的钱,不过没人想在同事面前丢脸。
就在这个办法实行几次后,布拉克成功地消除了办公室里的这些负面语言。改成使用较正面的用语,可以改变开会时大家的语气,但是否还有更广大的效果呢?在布拉克任内,赫斯特在出版界最低潮时,能够维持旗舰品牌如《柯梦波丹》(Cosmopolitan)正常运作,并且成功打造展欧普拉的新刊物《O》杂志。同时,布拉克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企业家之一。
IDEO公司转换负面语句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说「我们也许可以如何(How we might)…」。引进这个做法的人,是目前担任salesforce.com产品设计资深副总裁的查尔斯.华伦(Charles Warren),他用这种方式来乐观地寻求各种新的可能性。这种方法才引进我们公司短短几周,就已经像病毒般广泛流传,而且沿用至今。只要简单的三个字,便能抓住创意团体的视野。「如何(how)」表示一定有可能改进,而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找寻到成功之道。「可能(might)」这个字眼似乎暂时降低了门坎,让我们不会一开始就自我设限,而能够思考更宽广、甚至不可能的想法,更可能突破。然后「我们(we)」表示这个挑战是属于我们的,不只是要靠群体来解决,而是「我们」这一个群体。过去十年每个在IDEO工作的人,或曾参与IDEO社会创新活动的人,都听过这几个字。
我们对于新想法的批评也相当谨慎。我们曾为《哈佛商业评论》合写一篇文章〈找回你的创意自信〉(Reclaim Your Creative Confidence,繁体中文版刊登于2012年12月号),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解释过,我们提出意见时,首先总是说「我们喜欢…」,然后再说「我希望….」。我们提出评断时,并不只是说出我们认为这件事好或者坏。如果一开始先说正面的话,之后以第一人称提出建议,就可以让大家知道,你提出意见是希望能有所帮助,如此一来,别人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想法。
成人常常会忽略言语的力量。你不妨试着微调你的工作团队使用的语汇,也许可以发现那些用语对企业文化的正面影响。
(本文取材自我们的管理学书籍《创意自信》〔Creative Confidence: Unleashing the Creative Potential with Us, Crown Busines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