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公司主管似乎总抱怨着员工不够合作,不会协同工作。但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往往不是员工不愿意帮,而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求助,或不愿意求助于他人。
原因为何?首先,一般常觉得「求助」代表弱者或无知,似乎暗示着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第二项常见的障碍则是认为求助会带来人情债:「现在我欠他了。」
第三点则特别和美国人有关,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和求助的行为有时会互相抵触。我最近在四项针对全美国所作的调查当中,发现「依靠自己」是十大核心价值观之一;虽然这确实是项令人钦佩的特质,但也可能自我设限。在现今的组织里,不懂怎么要求得到你需要的东西,你就不可能成功。
那么,如何让「求助」变得简单一点?下面有五项要点,告诉员工如何在工作上求助、以及公司能如何打造出鼓励求助的环境。这些要点的根据,部分来自于我与Innovation Places公司首席创新者奈特.巴克利(Nat Bulkley)最近的研究, 也有部分根据我多年在各家公司及高阶主管培训课程的经验。
1.想要得到他人帮助,就要先大方助人。先让大家觉得你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大家就会愿意帮助你,甚至你并未亲自帮助过的人也是如此。但要记得,名声的效期并不长。巴克利和我在研究中便发现:很久以前乐于助人的名声,并不会给你带来好处。你必须长期不断帮助他人,以便长久维持这样的名声。
神经科学家通过实验显示,对于他人的帮助给予回报,似乎是人类的天性,而且这种互惠法则非常强烈,几乎可以说只要帮助别人,多半都能得到回报。对于那些不好意思求助的人来说,这也能让他们在心理上比较过得去:之前帮过别人忙,现在要求助就比较好开口。
2.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听起来很基本,但我看过太多人连要什么都说不清楚。常见的问题像是:「我一直很期待能和知识渊博、人脉良好的人共处一室,有机会向他们提出任何要求。但机会来了,我却想不出来该要求什么!」以下是你可以先做的准备:针对现在手上的一个项目,写下你的目标。找出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列出要达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步骤和资源,例如材料、信息、数据、或是建议。接着再搭配第三点会提到的SMART求助方法,你就可以从这一系列的需求中找出想问的问题。
至于比较长期的计划,可以考虑制定一个伟大的愿景,也就是要详细写出你理想的未来;这套方法是由已过世的密西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朗恩.李比特(Ron Lippitt)所创,再由美国密执安州安娜堡(Ann Arbor)知名的食品企业联盟Zingermans发扬光大。你写出的愿景应该要能激励人,可以在策略上是可行的,而且还隐含着目标。然后再找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问自己「我该做什么,才能达到这项目标?」重复上述步骤,写下所需行动及资源。接着,你就知道自己该提出什么要求了。
3.用SMART原则提问题。很多时候,问题的措辞不当,让人很难回答。好的提问或要求,应遵循SMART原则:Specific(明确)、Meaningful(有意义:说明你为何需要这个东西)、Action-oriented(行动导向:要求对方做某件事)、Real(真实:不要捏造)、Time-bound(设定时间,说明你何时需要这个东西)。能完全符合SMART原则的提问或请求,也就比较容易回答或回应。
4.不要以为你知道谁可以帮忙、或是别人知道什么。根据我的观察,以及斯坦佛大学商学研究所法兰克.弗林(Frank Flynn)等人的研究,「低估他人协助的意愿」是项常见的错误。事实是,你如果不问,永远不会知道旁人究竟知道什么、又能帮上什么忙。举例来说,我曾经带着一个全球药物开发团队进行「互惠循环」活动,当时有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他觉得没人帮得上忙的要求:「我将要付外部厂商五万美元,才能合成一株PCs alkaloid。但我得找到便宜一点的方式。」(我还得查字典才知道那是什么,基本上就是植物萃取出来的药物。)另一位科学家回应了:「噢,我不知道你有这需要。我的实验室还有空,下个星期可以帮你做,而且不收费。」
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这个团队和这家公司立刻省了五万美元,但好处可不止于此。这个寻求帮助并得到帮助的例子,说明了求助时不带成见的好处,而且,这也让那些科学家打下以后合作的基础。
就算你求助的对象无法直接协助你,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人际和专业网络来试试。但如果你不问,就永远不知道别人究竟认识谁。我也曾经有一次,提出了一项我也觉得不可能的请求。我和太太结婚快满十周年时,她想要的礼物居然是能上Food Network电视频道的料理节目「Emeril Live」!我向我的MBA学生提到这个请求,结果就有几个人提供了管道。最后有个MBA学生认识Emeril的节目制作人,透过电子邮件介绍我们认识,于是我们真的成了Emeril的来宾,录的是情人节的节目。
5.营造鼓励求助的文化。从公司的氛围、规范和实务着手,打造鼓励求助及协助的环境。工业设计公司IDEO就有一套健全的规范,鼓励员工提出要求、互相协助。正如泰瑞莎.艾默伯等人所描述的,在这样一套互助文化下,从一开始就有人告诉公司的设计师,他们一定会需要他人协助,不必害怕向人求助(这项研究的内容请参阅泰瑞莎.艾默伯与其他学者为合着的管理学书籍《设计互助网络图》)。看到别人提出要求、得到协助,也会强化这些规范,并且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IDEO的领导人也会以身作则,向人求助和提供协助。而这种互助文化的成果,就是设计出一系列深受客户喜爱的产品。
Zingerman’s这家在密西根的食品业,同样也有正面的互助文化。有新的经营合伙人到任时,该公司会有一套独特的介绍仪式,请所有参加者逐一告诉大家,自己会怎样帮助这位新合伙人迈向成功。我曾亲眼看到,在一位新合伙人到任时,现场有超过七十人这么做。有了这样公开承诺会提供协助,这位新合伙人要求助时会比较容易。而两位创办合伙人也参与其中,亲身示范他们对于互助的期许。这一切的成果,就是员工更为投入、决策更佳,对顾客的服务也更好了。
要记得,所谓「互惠」是双向道,想要有成功而正面的文化,「施」与「受」缺一不可。如果你总是给予、而不要求协助,请记得别人希望互惠,也想回报你。如果你是领导人,别忘了要常常提供协助和要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