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把快乐的讨论纳入学术研究中。在1974年发表的论文里,他指出国家快乐程度的民调结果,和个人平均所得并非息息相关。在同一国家中,富人通常比穷人快乐,但富国不见得比穷国幸福,而且财富超过一定的水平后,长期而言,所得增加并不会增加快乐。
「伊斯特林悖论」经过好一段时间后,才引起其他经济学家的关注。不过,近来重视心理研究的行为经济学崛起,导致快乐与幸福方面的研究暴增。不丹更进一步促成这个趋势的发展,不丹的前任国王旺楚克(JigmeSingyeWangchuck)即位后不久,就在1970年代开始谈论国民快乐程度。1987年,他接受《金融时报》的访问时,引起全球注意到他的观点,各国纷纷派出幸福考察团到不丹取经,最后,促使不丹国王把GNH转变成可用发展指针和民调数据来衡量的具体数据。
大家对快乐调查的兴趣,也促使研究人员开始检视伊斯特林悖论。经济学家贝齐.史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和贾斯汀.沃弗斯(Justin Wolfers)重新衡量数十年的调查数据后,反驳伊斯特林悖论(至少反驳了富国人民没比穷国人民快乐的那部分),还因此登上了2008年的新闻。他们无法确切反驳「长期而言,所得增加无法让人更快乐」的论述,但他们收集的证据,的确掀起了波澜。同时,其他研究人员开始区分请受访者衡量个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以及衡量特定时期情绪状况的调查,前者和所得密切相关,后者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