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我正在为一家服饰公司的资深主管会议准备简报。我想找个吸引人的话题,于是问他们,公司以前的老主管如果遇到像现在的问题,会怎么解决?
公司沟通部门的主管说:「你一定要找我们公司的历史专员谈谈。」
这位历史专员保管了一柜又一柜的公司历史珍藏,从缝纫机、产品草稿、怀旧小传单、粉丝写来示爱的信件,甚至还有全世界第一件工作服。这些东西背后有满满的故事,而她也确实物尽其用,在全球各地巡回报告演讲,用这些珍品勾勒出公司的品牌承诺;这些物品能够唤起深植于过往经验的情感,一般传单、小册或是部落文完全无法匹敌。
现在全球都刮起一阵「说故事」的风潮,可能会让人觉得只要是以营销为重的公司都会有这样一个专职员工,负责管理公司品牌的集体记忆。但从我的经验来说,会这么做的公司并不在多数,十分可惜。透过物品和故事,就能用真实、有力的方式将公司的身份认定、目标和价值观传达给顾客和社群。而我们之所以要将过去和现在的故事讲给现在和未来的听众听,是因为这能够抓住公司的精神,也能让品牌更为稳固。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公司甚至应该要提供主管阶级的能见度、权力和资源。
像这样的重要职位,该要有什么条件?不难想象,这样的人必须要有研究和沟通能力,能够收集、选材、传达故事以及相关的符号(图像、声音、影片、口语及书写文字等等)。但除此之外,这项工作也需要有宏观观点:能够将过去的历史记载、文化实践及当下的事件编织成一套连贯的企业史典。
像这样的角色,或许也可以称为「企业史家」、「官方档案专员」、「故事长」,但我自己喜欢「民俗学家」这个词。从文化的观点来说,民间风俗涵括了让人团结成团体的各种轶事、物品和仪式,就像是一种创造共同意义的共通语言。而民俗学家兼有新闻记者、图书馆员和说书人的特质,很像是个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着社会上的语言、神话和仪式,也像是民族志的学者,调查着特定族群的习惯和心态。而在企业里的民俗学家,就是要用类似的观察、分析及记录方式,负责记录发表关于公司的口头、书面及影像历史,并看看它如何对待相关人士,包括顾客、合伙人、影响者、以及员工。
考虑到这个职位所需的能力和所负的责任,会发现它应该属于营销部门。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包括了广告、执行沟通、需求产生及顾客服务,而如果能够带进一些民俗特色,对其中任何一个接触点都大大有益。毕竟,如果要说服他人,故事会是非常有力的载体。而最能为公司整合各种故事、与公司整体内容管理战略结合的,当然就是营销部门。
问题在于,公司里的各种故事常常各有脉络、少有关连。研发工程部门虽然知道所有重要创新发展的来龙去脉,但这些小故事都深藏在他们的进度报告背后,其他部门少有机会了解。至于销售团队,他们能从与顾客的对谈了解产品的影响力,但如果光是引用顾客的证词、却少了搭配的脉络和符号,故事就显得贫乏而枯燥。至于那些营销撰稿人,整天努力吸收消化来自社群媒体和市场调查的想法,能够将企业讯息转成一看就懂的动人图说,但如果要讲的是公司的起源、这块市场如何发展、公司在过程中的成长这种长篇故事,常常就得先靠老员工的记忆。然而,老员工或许可以在和同事喝咖啡的时候聊聊天,但要把他们直接推上讲台面对大众,就可能不太适合。
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光是有个别的故事,还不足以结合形成共同的重心。在我担任营销顾问近25年间,只遇过几间公司有类似民俗学家的职务,这些公司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种是业界巨人品牌,例如IBM、波音、奇异,它们几乎是所属产业的定义开创者,相关的历史保存也就自然不成问题;第二种是以消费者为重的品牌,像是Nike、Levi Strauss、可口可乐,各有疯狂的支持者,足以成为观光景点;第三种则是怀有雄心壮志的新创公司,希望能够打造出久远的公司文化,像是Zappos、Airbnb(或许并不意外,这些公司创造的品牌在市场上极受重视,而且也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企业民俗学家的工作绝不只是记录创新、娱乐访客或甚至是建立文化,另外还得向大众推广提倡公司的价值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