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只要和学生、经理主管或是企业领导人讲到「信息科技」这个词,都觉得如鯾在喉。
我大半辈子都在科技相关领域,思考着信息流的议题、该如何应用到商业情境。但现在只要讲到「信息科技」、甚至是缩写「IT」,我都觉得有些担心或几乎是厌恶,原因就在于这个词已经跟不上现在的商业环境了。我们从信息工程领域借来这个词,但它现在所带出的语义却大有问题。
「IT」这个标签几乎成了玻璃天花板,让商业科技在过去数十年来无法成长发展。有太多公司的IT主管受制于成本中心,只能被那些「长」字辈的人呼来唤去。我们说到「那些管IT的」,总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提供服务、修修计算机。
但在某些比较有远见的公司里,情况就大不相同。金融海啸之后,很多公司领导人开始看到科技也是提升价值的一大推手。因此,信息长也开始处理进入市场战略,以及参与争取及留住新顾客的过程。
不久之前,InfoWorld杂志就指出,现在的信息长已经分成两类:一类已经开始为公司推动价值,而另一类还被困在信息中心里。有了云端运算之后,科技人力不再需要忙着服务其他部门,也让这种分类的过程更为加速。有了云端运算,各个业务部门可以自己负责处理所需的科技。像是只要用微软的Azure云端平台,每个部门都可以有自己的服务器、储存空间,能把应用程序放到虚拟的机器上,配置灾难还原系统等等。储存空间不够了?没问题。市场需求疲软,想砍掉一些闲置空间?没问题。这些服务从计价到使用都再简单不过。
科技主管终于能够摆脱服务角色,让大家看到他们的商业知识之后,就能打破那道在科技与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的高墙。他们在身份更为自由之后,也就能专注打造公司的架构,依据公司的商业模式,让公司的技术和业务流程两者密切配合。此外,他们也能更着重于管治领导,就像著名IT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所定义的,确保有效运用信息科技、协助公司达成目标。他们不再是边陲的角色,而会完全整合进入公司的核心战略,成为业务本身的一部分。
这种新的领导角色内涵,从愈来愈常见的新职称「商业科技长」(chief business technology officer, CBTO)可见一斑。Forrester Research公司可说是趋势的先行者,在2011年就任命了史提夫.佩尔兹曼(Steve Peltzman)为商业科技长。佩尔兹曼告诉我,他的工作就是「协助定义及推动商业战略,同时负责如何使用科技来『争取、服务及留住』顾客」。
有些人觉得光是换个职称并没什么意义,但他表示:「自从我把部门改名为BT(商业科技部门)、而我的职称也变成CBTO(商业科技长)之后,就有了许多变化:这让全公司知道我们的角色,也知道我们的重点。从此我们招聘和留任员工都更容易了。原因就在他们对此比较有兴趣」。同时,佩尔兹曼对于有些科技主管仍然说自己「配合公司业务」也提出一针见血的批评,他说:「问题在于,你一说别人是『公司业务』,基本上就是在告诉大家你『不属于』公司业务」。
佩尔兹曼也承认,科技管理还是必须处理传统的IT议题,像是判定哪些属于重要系统、确保安全性、布署各种科技,但他现在并不认为这些是他的主要身份。
有些企业主管还在质疑云端技术的经济成本,但佩尔兹曼会说这些人根本抓错重点,他说:「重点不在于钱,而在于着重重点和心理循环:你要为了公司内部的科技作业花上多少时间和精力?」
他相信,科技主管将会面临一波改革淘汰的风潮。他说:「你看得出来哪些人能够走下去,哪些又会被淘汰。可能是一年、可能是四年,但很多人一定会撑不下去,因为他们太着重在老传统的东西,但竞争对手正努力做出差异化,最后会击败他们。」
另一位商业科技长的例子,是欧洲最大媒体及学习公司Sanoma Learning的阿诺德.克勒克斯(Arnoud Klerkx),他的职位直属于CEO,而且他也是董事会的一员。他说:「我可不是『只管』IT」。在他眼中,他的角色就是要用有利可图的方式,将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带进数字时代。
他说,其他公司的资深IT主管都对他的职称和角色大感兴趣。「多半,他们都希望能扮演同样类型的角色,但发现很难在自己的公司里改变过去的职位。」
随着数字时代发展,我们愈来愈清楚,讲到公司实体不该再谈「IT」,而该谈的是「BT」,也就是商业科技。这个词更能表达出科技和公司之间那种共生的关系,而且也强调,经过这么多年,科技终于也成了商业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