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刚升职走上管理岗的时候,第一感觉往往不是喜悦,而是“我到底该干什么”。以为能开始指点江山,结果发现每天陷入琐碎事务;以为终于有了团队,结果带人比干活还累。更别提还要应对上面的压力、平衡横向关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分分钟让你觉得自己不是管理者,而是“灭火队长”。
其实这并不奇怪,大多数管理者的成长路径从来都不是循序渐进的学习与训练,而是“干着干着就被推上去了”。但问题来了,技术好≠管理好。你会做事,不代表你能带人。你习惯独立完成任务,不代表你擅长让一群人协同作战。
管理的复杂,恰恰在于它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既不是只靠经验堆起来的,也不是靠几个套路应付得了的。更残酷的是,错误的管理方式很可能在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它像慢性病一样,会在团队中一点点埋下隐患,直到某天爆雷。
所以,读书,是许多管理者“补课”的唯一途径。而在那么多的管理书籍当中,我始终觉得,《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值得推荐给所有管理人员。
这本书不高谈阔论,也不故弄玄妙,而是用一种清醒又诚恳的方式,把管理这件事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真实的议题。
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我每天已经在“做管理”了,还需要读什么“管理书籍”?我面对的问题每天都在变,现实这么复杂,书能解决啥?但我想说的是,正因为现实复杂,我们才更需要沉下来,用体系化的思维和经验去“对照现实”,而不是永远在经验和惯性里打转。
我见过太多管理者,习惯用“直觉式管理”。比如看人靠感觉,安排任务靠印象,绩效评估靠回忆,说话靠情绪,开会靠灵感。刚开始可能还能勉强维持,但只要一有人员变动、业务扩张或外部环境变化,整个团队就开始失控。为啥?因为管理体系根本不牢,全靠人硬撑。
这时候你再回过头看《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这本书,你会明白,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做什么”,而是让你知道“有哪些事是必须做的、不能乱做的、应该怎么想清楚再动手的”。
比如你会开始重新审视:目标设定到底是为了让下属完成任务,还是为了让团队有方向?流程设计是为了提高效率,还是为了降低犯错率?人事安排是看能力,还是要考虑团队结构的完整性?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奖惩,还是激励与成长?这些问题,可能你一直都在处理,但从未系统地想过。
而类似于《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这类经典管理书籍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会迫使你把这些“模糊的管理感受”抽象成“清晰的问题框架”。你以前靠经验走的弯路,它给你画一张图,把坑都圈出来。你曾经模糊应对的问题,它教你拆解、分类、管理。你原本依赖个人能力硬抗的责任,它让你建立一套可复制的机制!
我自己也有类似经历。有一段时间我带的团队状态非常差,大家各做各的、推诿严重,会议里一团散沙,私下怨气也多。我以为是人不行,想换人,但换了之后问题依旧。后来认真反思,其实问题出在我身上。任务目标不清晰,反馈机制不稳定,奖惩没逻辑,我自己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管理结构,还指望别人跑得有方向,纯属扯淡。
《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会帮你重新建立起思考问题的顺序——不是“出了问题赶紧补”,而是“系统性地排查、优化、搭建”。慢慢地,你就能学会怎么构建流程、建立规则、制定预案,也更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思维。
管理这件事,不是“做到”就好,而是“做得清楚、有章法、能复制”。而这样的能力,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实践、复盘一点点打磨出来的。而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次机会,认认真真啃下这样一本书,它可能不会立刻让你变成“伟大领导者”,但至少能让你不再是那个靠感觉混管理的“小白”。
每个身处管理位置的人,都肩负着一群人的方向感。你的一句话,一个决策,一个情绪,都可能影响别人的状态和努力。如果你愿意成长,愿意学习,就已经比很多人强得多。而这本《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或许正是你走出混乱、步入清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