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百科|12Reads

融资策划

 融资策划

róng zī cè huà

融资策划和投资策划是一组在逻辑上和目的上互生互逆的,在商性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概念与行为, 不能孤立论述。

为更适应大多数人的习惯认知,在这里仍然沿用“融资策划”的概念,对应论述同时存在的一组策划思维。

就像商务策划课程所要求的,任何融资策划书都必须有两个版本:融资策划和投资策划——一样,只有对应整合阐述,才能更完整,更辨证。

一、资,资源

作为一个十分常用的中国字,最早的“资”汉字出现在中国古代经典《周易•旅》中,“怀其资”,指的是财物;《战国策•秦策一》中也有“资用乏绝,去秦而归”,也是指的钱财;《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资,货也。

商品经济引导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用“资”这个字组成的现代汉语词语,更是社会生活和市场经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语,如:

资产、资本、资金、资财、资费、工资、川资;

资料、物资、资材、资用、资方、独资、外资;

资格、年资、资质、资历、资力、资信、资讯;

集资、合资、斥资、出资、引资、垫资、验资;

天资、资望、资深、资助、可资借鉴、资治通鉴;

汉语的词典里对“资”的解释也很丰富,主要有:财物,钱财;供给,帮助;智慧能力;经历与经验;等等。

在经济和商务活动中,资本,也是一个很常用的词语。字典里对“资本”的解释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或“牟取利益的凭借”,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本来就不完全是一个物质的存量的概念。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来研究各种经济行为和商务活动时,“资本”就已经泛指一切投入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了。

综上所述,我们学习商务策划,对“资”、“资本”等等概念的理解,就绝对不可以简单地指认为“资金货币”或“资产财富”。而应该站在更高更广的经营角度,对“资”所包涵的丰富意义进行认知和理解,从而发现更多的价值机会,获得更多的商业可能性,并经过有效的商务策划,将其转化、进化成为现实可行性。

在涉及包含“资”的所有词语中,我们选择了“资源”这个词作为商务策划分支——“项目与融投资策划”部分的基本概念,以呼应和贯穿商务策划的系统原理,便于学习者统一理解和提升认知。

资源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

《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对于现代商品社会的资源意识显见狭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

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人际关系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

《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将“资源”一词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资源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

站在经济学的立场,站在商务策划的立场角度,经营谋利所需要的“资源”定义,也就包含着“融资”的内涵。

所以,本书把“融资”概念中的“资”定义为“资源”。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依赖自然赋予的空气、阳光、水,以及人类创造的食物、衣物、工具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的生存资源,而无须证明的公理就是:

任何个人或组织为了获取利益,就必须首先拥有并投入资源,就像原始人为猎取动物而必须先奔跑和制作工具,就像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必须先思考策划和租房办照买设备,进而经过劳动而使资源增值,其中的差额就是利润。

没有谁不需要资源,没有谁能生来就拥有一切资源。

二、现代资源意识

对自然资源的看法,历来都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在农业经济阶段,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

工业经济阶段,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的占有来进行。

知识经济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进入到现代,人们逐渐悟出:对于人类而言,资源既有用也同时有害,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它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新资源观”。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我国地区差别很大,资源组合错位,地区间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以资源的开放观为指导,就是要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合理配置资源。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资源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包括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社会资源;

按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以分为:专有资源,共享资源;

按资源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按资源可利用状况可分为:现实资源,潜在资源,废物资源;

自然资源具有六大特性:系统性;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现实资源是有限的,但开发利用及转化是无限的);多功能性等。

而相比之下,社会资源则具有四大特殊属性:

1.社会与发展性。

人类本身的生存、劳动、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等无一例外,社会资源是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关系的,谁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创造社会财富。

2.继承与共享性。

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使得社会资源不断积累、扩充、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类社会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的产物,就是积累到“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使社会经济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这种积累使人类经济时代发生了一种质变,即从传统的经济时代(包括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有局部质变)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信息革命、知识共享必然的结果。

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的每一代人在开始社会生活的时候,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迈步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类一方面把前人创造的财富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的财富。也正因为这样,科技知识不断发展,一代胜过一代,并向生产要素中渗透,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科研设备得到改进,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社会财富的积累、反过来又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3.主观主导性。

社会资源的主导社会资源决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方向。

社会资源在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它表现、贯彻了社会资源的主体——人的愿望、意志和目的。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4.社会流动性。

即作为资源主体的人——劳动力可以从甲地迁到乙地;而技术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其他资源主体和世界各地;其三,作为社会资源的各种形态(技术、信息、文化、关系、劳动力等)可以交换,学术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贸易。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经济资源,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书把“融资”和“投资”的“资”定义为“资源”,与一般管理类、财经类教程不同,就是体现商务策划的原理与原则:

正确分析,判断和创新所需求的资源形式,体现的是商务策划的意识和理念;

有效实施,交换和增值彼此所拥有的资源,体现的是资本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商务策划理念与财务管理方法的成功整合,其结果是融投资各方的客户价值增值和市场资本增值。

所以,确立商务策划的融投资理念与思路,掌握资本经营中的融投资方法与知识,是本教程的两大目标。

三、融投资概念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明确,为了获取高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利润,人类必须有各种资源。欲望永远无限,资源则永远有限甚至日趋衰减,因此“融资”——获取所需资源,也就成为人类生存、经营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融资”概念相对应的,是“投资”概念。

但就人类的共性的、普遍的、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而言,融资需求显得更重要、更首要,所以,在关键词语排列上,本书使用“融投资”一词。

现实的商品经济环境下,

因为缺少某种资源而谋求获取后使自己获利的欲求——融资需求;

因为拥有某种资源而谋求其增值使自己获利的欲求——投资需求;

在资源市场上同存共生。

“融资”一词,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字典(第5版)》的解释,有两个意思:一是动词,指“通过借贷,租赁,集资等方式而使资金得以融合并流通。”一是名词,指“通过借贷,租赁,集资等方式而得以融合并流通的资金。”

而在很多的经济、管理、财经类教材中,对“融资”的定义也是类似的大同小异: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即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

站在现代市场经营的实战角度,站在本书对于“资源”的定位基础上,对“融资”的这个定义显然狭窄偏颇,对于市场竞争和商务组织发展中的商务策划意识,更是一种思维的限制,所以,确立与时俱进的“融投资”意识,对于个人和企业适应市场和发展经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融资”相应的商务行为——投资,在字典里常见的解释有两个:

一是把资金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是行为动词;

二是专指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的资金,是物质名词;也泛指为达一定目的而投入的钱财。经济学上则是指牺牲或放弃现在可用于消费的价值以获取未来更大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萨缪尔森就认为:“对经济学者来说,投资总是意味着实际资本形成——存货的增加量,或新生产的工厂、房屋或工具,对大多数人们来说,投资往往意味着只是用货币去购买上涨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购买街角的地皮或开立一个储蓄存款的户头。”(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第12版)

在金融活动和经营行为日益成为当代全球市场的重点和热点后,“投资”概念更加局限与金融活动,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在很多的经济、管理和财经类教材里,投资被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这个名词在金融和经济方面有数个相关的意义。它涉及财产的累积以求在未来得到收益。技术上来说,这个词语意味着“将某物品放入其他地方的行动”,从金融学角度来讲,相对于“投机”而言,“投资”的时间段更长一些,更趋向是为了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某种比较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收益,是未来收益的累积。

企业的投资活动一般地被划分为两类:一是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二是为对外扩张,即购买对外的股权、债权而支付的现金。

近两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国内民间投资增幅高于国有经济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和全社会投资增幅,其中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长最快。

四、融投资关系

相对而言,一般大众观念上对“投资”的概念认知比较简单,概括起来有两大特征:一是投资即“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投入资金”,二是“投资”有风险,相对于“融资”有更大的风险。

在本书所定义的“融投资”概念里,投资不仅仅是投入资金货币,而是投入资源。作为投资(融资)主体的人,其体力、智慧、关系、知识、经验等等,作为人类差异化的技能,作为进行现代经营活动所必须的社会资源,都可以是“投资”的形式和内容,也当然可以成为“融资”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商务策划的基本原理,商务是指一切以利益为目标、以交换为过程、以货币为表现的个人或组织行为;商务策划是以获得社会交换中的更多优势和利益为目标,通过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整合,形成完整执行方案的过程。基于这一基本原理,商务策划中的“融投资策划”所阐述的广义“融投资”理念,在人类古今中外的人生经营、商务活动中,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

三国时的刘备文武两不行,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度匮乏,为了经营恢复汉室的宏大事业,三顾茅庐邀请身无分文也无家世背景的诸葛孔明,融取的就是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使他成为刘蜀与曹魏和孙吴三家竞争谋利的最重要资本,而刘备用来交换诸葛亮这一“稀缺资源”的代价,也并非“货币金钱”,而是“梦想、尊重、情感、信任”等非物质因素,换句话说,是刘备特有的社会资源、人际资源;至于诸葛亮愿意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部自我资源来交换,又是受到了双方共同的社会环境背景资源、彼此认同的文化传承资源的影响。

当代的海南航空公司1995年去华尔街融资,虽然只融入了量子基金旗下“美国航空投资公司”的2500万美元的投资,这对于一家新建航空公司而言明显偏少,甚至可以称为“杯水车薪”,但此“资源”的真正价值却在于其美资背景和当时威振世界金融市场的大鳄索罗斯后台,这个“融资”策划带来了超强的对其他的新资本的吸引力和市场信服力。其后,1997年6月发行7100万股B股,募集到3337万美元;1999年发行20500万股A股,募集资金9.43亿人民币,使海航成为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之后一系列的融资策划直到发展成为“大新华航空集团”。

而了解这个著名的融资策划过程和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海航当年的总裁陈峰个人独特的“社会资源”,也是获取这一“稀缺资源”的重要交换因素。

在本书所定义的“融投资”概念里,和传统大众观念上的第二点不同,就是不但是“投资”有风险,“融资”一样有很大的风险,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经济组织或经营项目而言,“融投资”两方面的风险值是一样的。

运用商务策划的辨证思维,对融资的主体而言,为了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也必须在现在或将来付出相应的代价(资产或权益),这个代价本质上是融资方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融投资是商务活动的双方为了利益而共同投资一个项目的行为过程,只是双方投入的形式不同而已,因而其风险也一定等值。

在人类的各种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常常会“引狼入室”,可这类错误的初衷,就是“融资”。古今中外,“融资风险”理念的例证更是比比皆是:

兔子温柔可爱是美味也是皮源,所以在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引进了几只家兔——融入了当地没有的一种生物资源,于是当地的人民也可以和其他有家兔的国家人民一样享受快乐和美味。但是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这块广袤土地上,偏偏没有以家兔为食的猛兽天敌,于是貌似柔弱的小家兔就肆无忌惮地繁殖起来。在短短的20多年间,这些家兔已快速繁殖成为占据澳大利亚三分之二土地的野兔。大片的农田受到它的践踏,自然的植被受到它的破坏,形成了空前的生态危机,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以至于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动员全国人民漫山遍野围剿兔子,这是决策者融资当初没有预料到的风险和代价。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某种资源的价值,一味追求融资引资,很可能会破坏原有资源系统的平衡,而平衡和谐是一切的最高境界。同时,对认知资源的知识完整,和引导资源的系统周密,是融资策划成功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十分推崇引进外资,1996年,为了壮大企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此次融资娃哈哈合计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和食品公司。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达能行收购娃哈哈的风波。宗庆后强烈表示不满,双方矛盾不断升级,以至于10年后双方翻脸,2007年开始的官司轰动中外,关于这一事件的各类传媒报道文字超过千万字。公司产品、业务、品牌、员工、经销商、零售商、乃至双方的高层管理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并购与反并购官司期间,宗庆后称很多事情是融资当初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他说:“10年来的合作证明,达能公司来中国投资,扮演的是一个财富瓜分者的角色,而非一个善意的合作者和财富的共同创造者”。

显然,这一“融资”的结果就是:宗庆后和同事们创造的品牌自己却无权使用,而达能在获分红3.8亿美元后,却要君临天下强行低价实现对娃哈哈整体“绝对控制”。当娃哈哈的创始人和经销商们一起艰难地为赢官司奋斗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商务“融资”活动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和代价。

从上述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融资投资是一个以获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的主客体两方的不同定义,彼此是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项完整的经营活动中,两者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融投资策划”始终关联着互为主客体的两方,没有绝对的只得利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只失利的输家;长远的利益和双赢,才是真正高明和成功的商务策划。

五、现代企业融投资理念

现代融资和投资理念本质上是一体两面,是两个或多个策划主体之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价值互补的商务策划。

现代企业融资理念认为:融资是获取企业生产经营的稀缺资源,对资源的认定是基础,资源的状况和交换方式是关键,多快好省是同时应该兼顾的目标。

现代企业投资理念认为:投资是以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投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外持有的资产;投资是一种以权利为表现形式的资产;投资是一种具有财务风险的资产。

风险和收益的替代——我们不会承担额外的风险,除非我们预计这些风险可以被额外的收益所补偿。

货币的时间价值——今天得到一元钱的价值要高于以后得到的一元钱。

现金——而不是利润——才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融投资理念的发展,是从利润的追逐到资本的盛宴。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两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从无到有、从狭隘到完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利润最大化发展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发展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前,在企业进行融资、投资等重大决策时,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 “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现代融资方式的发展,从银行贷款到股票、债券。企业融资方式由向银行间接融资逐步出现向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转变的趋势,融资方式不断创新,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新股(IPO)、配股增发、定向发行等已成为一些企业常用的融资手段;融资范围扩大,海外上市融资成为一些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青岛啤酒在香港的直接上市、中新药业在新加坡上市、中信泰富香港买壳上市以及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仪征化纤等八家通过全球存股证方式(GDR)和美国存股证方式(ADR)分别在全球各地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还相当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还不足10%,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往往超过50%,另一方面直接融资所取得的长期资本对于企业的发展又十分重要,企业过多地依赖财务杠杆甚至以短期资金替代长期资本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引发企业危机,类似“德隆事件”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还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虽然深圳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是这条道路的前景如何仍需要时间的考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大量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一点希望。与国内大银行不一样,国外银行更看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更愿意与其结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同时他们这种做法也将会促进国内银行积极关注中小企业,民生银行已经设立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办事机构。但中小企业的诚信问题仍然是其融资的一大障碍。

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表现——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界热门的话题。对资本的运作是现代理财观念的重要体现。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权问题,如果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也就不能进行资本运作,那么也就不能实现资本的最优化配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随着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的逐步开展,以企业间兼并、收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资本运营日渐得到了发展。

1984年河北保定就出现了我国第一例企业间兼并,随后我国企业间的兼并活动日趋活跃,1988-1989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掀起了第一个企业兼并浪潮;九十年代我国建立证券市场,《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等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发展完善,九十年代末我国上市公司再掀企业兼并收购高潮,仪征化纤并购佛山化纤、华润创业并购北京华远、珠海恒通收购上海棱光国有股、中远并购众城实业等一系列并购经典案例经媒体宣传,已经成为金融界、企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兼并收购方式不断发展创新,买壳、承债、资产置换等各种各样重组方式层出不穷,资本运作参与主体也不断多样化,民营企业已成为参与资本市场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从整个市场来看,尤其是近一两年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状况大为改善,实质性重组取代报表性重组、战略性并购取代投机性并购必将成为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资本运营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大部分企业已经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适用于本企业的资本运营理念:比如辽宁冰山集团就明确提出其资本运营理念是“靠改革积累资本,靠盘活资产增加资本,靠对外开放引进国际资本,靠兼并、收购优化资本”;或者形成了自身的资本运营模式,比如海尔集团的“吃休克鱼”模式。

在企业风风火火进行资本运作的热潮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尽管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说:“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但是盲目地进行多元化,忽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国一些企业进行资本运营之后需要面对的更为本质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失败率高达90%。多元化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企业应更多地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自身的财务控制能力、现金流状况以及企业的协调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些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谨慎地制定融投资战略,避免“拍脑袋”行为。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融投资新理念的形成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密不可分。但我国商品市场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也于九十年代初期才成立,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我国企业目前在融投资管理中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如何完善自己的融投资理念,借助各种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手段,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仍是我国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问题。

相关产品:

该词条对我有帮助 (0)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教材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